5月22日,“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推出2006年《医疗卫生绿皮书》。“绿皮书”认为,中国十年医改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并非“市场化”惹的祸,而是政府投入“缺位”、监管“不到位”和功能“越位”造成的。
医改不成功 政府应负更多责任
《绿皮书》第一主编、研究卫生经济多年的专家杜乐勋表示,对目前的中国医疗现状,政府应负更多的责任。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是一个世界难题,现在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比较完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有两个原则却是确定的,“一个叫做市场机制,一个叫做政府主导,两个原则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从大量事实看,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多的不是因为引入了市场机制,而是没有正确有效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投入不到位。1986年,各级政府财政卫生拨款122.23亿元,占当年卫生总费用的38.69%;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6584.10亿元,按照1986年的比例,政府财政拨款应该是2547.38亿元,实际上却是1116.94亿元。“卫生部门的钱从何处来?就是不能给钱给政策”,从病人那里收来的。
第二,监管“不到位”。“绿皮书”编著者认为,在医疗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病人在采购医疗服务的时候,容易上当受骗。其次,我国没有“医疗费用的守门人”。病人没有“家庭会计师”,国家现在也没有“医疗会计师制度”。如果我国医疗市场上有了医疗律师制度和医疗会计师制度,卫生部门就不可能替政府节省1430亿元的经费了。
第三,职能转变“不到位”。医疗服务体系所提供的劳务和产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责任。
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市场机制也不可能完整地建立起来。“医疗机构连法人地位都没有,怎么利用市场机制?现在的公立医院所利用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扭曲的和失灵的。”杜乐勋说。
十年医改五大窘状
有病不敢就医——由于医疗费用昂贵,人们普遍对到医院看病抱有恐惧心理,导致许多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成重病。
医院建筑气派——大医院的楼越来越高,病房装修越来越豪华。据悉,绝大多数医院的扩建、装修都来自医院的盈利和银行贷款。近年来,医院纷纷比拼硬件,几乎每个医院都有星级病房,便宜的一天收费几百元,贵的则收上千元。
医生变成商人——现在医生不仅要负责看病,还要负责盯着病人的口袋。某大医院在病人欠费逃走的管理规定上明文规定:病人未交的医药费用,由主管医生负责10%,科室负责40%,并从科室奖金总数中扣除。
贵重药品“卖”得好——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计有5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零售企业12万多家。药品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应该下降才对,但是药品却出现价格上升、越贵越好“卖”的反常情况。一位专家分析说,其原因就是我国实行医院药品加价政策,药品越贵,医院得到的利润就越多。
高端设备是抢手货——从1994年医疗体制改革开始,有条件的医院争相购进大型检查设备,凭借昂贵的检查费赚钱。以PET-CT为例,仪器标价3000万元,多数仪器由合作者提供,医院只需提供地盘和品牌。检查一次材料成本约为1800元,但医院收病人1万元。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