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不少是吟咏端午佳节的。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也是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为表现竞渡的热闹场面,诗人还写道:“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连平时闭门不出的妇女也纷纷出来观看,可以想见,当时江边是多么热闹。
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即粽子,端午吃粽子的风俗由来已久。唐代诗人郑谷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的习俗很普及。宋代诗人陆游也有描写吃粽子的诗句:“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据考证,“青菰粽”是当时有名的“艾香粽子”,用艾叶浸米裹制而成,味道独特。
菖蒲的叶子从根端生出,中的脊线,状如宝剑。所以旧俗端午之时,家家悬蒲叶于门,以为可以避邪,谓之蒲剑。明代解缙的《菖蒲》诗:“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暂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在解学士的笔下,菖蒲如森森古剑太阿,迎风舞动,流水不停地将其磨砺,而水面荡起的波涛,便是被这蒲剑“斩碎”所致,难怪潜伏于水下的蛟龙见了都要害怕。
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则反映了人民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昏君奸臣的愤懑之情。其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黄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