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市鹿城区,记者了解到这么一个现象:除了政府办、集体办敬老院红火外,23家民营敬老院、老年公寓家家住得满满的,最低的入住率也在90%以上。
这个数据,在令省内众多同行羡慕之余,我们也不禁要问:什么原因,使得这里的民营敬老院生意这样火爆?
“这与温州人头脑中发达的市场经济理念有关。”鹿城区民政局负责人这样解释。
正是在这种理念引导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温州企业家逐步反哺于家乡,为家乡的社会福利事业出力。个人独资、合伙投资、引纳民资创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规模有大小、价格有高低、条件有好差,精明的温州人同样以经营市场的手段不拘一格创办出各具特色的民营养老机构。记者看到,从每月收费200多元到1500元乃至更高,从普通房间到家居式的“住宅”,从出入方便的市区到风景优美的郊区,一批批市场定位准确的养老机构脱颖而出。到目前为止,鹿城区社会力量兴办的23家民营养老机构,其所提供的3205张养老床位,占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90%。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这些民营敬老院、老人公寓,大多是将那些废弃不用的工厂、校舍租赁过来改造而成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干净清爽,生意十分红火。另有一些规模大、档次高的,则因其环境美、服务佳的特色,吸引了众多高收入、高学历的退休人士,创造出不俗的经营业绩。
而温州老人的头脑开放度,也似乎与当地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步。记者采访中遇到的一位65岁老太太说:“住到这里来,有人照顾,又能将家中房屋出租,还可以让儿女安心在外创业。”于是,200张床位的“颐心居乐园”、250张床位的“康福山庄”、500张床位的“官岭山庄”、820张床位的“红枫山庄”……要想入住,几乎家家都得提前预约。
本报记者 沈爱群
编者按:去年五六月间,本报曾刊发过一组“关注民办养老机构”的系列报道,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都处境艰难。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温州市鹿城区的23家民营敬老院和其他养老机构却生意红火,可谓一枝独秀。他们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独特的经验?本报从今天起,刊登一组相关调查,以供各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