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默默坚守在天目山系市岭山上的暴雨中心,记载了整整半个世纪的珍贵水文资料———凭着这个简短的线索,我们不假思索地决定:上山!会一会这位老人,感受他那历经50年风雨的坚守。
50年前的一次点头
车子穿行在茫茫天目山区的临安市太湖源镇,眼前掠过的是巍巍的大山和气势磅礴的瀑布。在海拔800米的市岭山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村民指点下,我们继续上山,找到了这位老人。
老人名叫姚匡胤,今年74岁,嗓门洪亮。此时山里无风无雨,老人望着门前竹基部开始泛潮的竹林,念念叨叨地对我们说:“山里快下雨喽!”
看老姚的神色,好像是位水文专家似的。也正是老姚的这点学问,才让他与水文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临安水文站要在市岭片设水文观测点,工作人员打探了方圆几十里,唯有读过年把私塾的他会写自己的名字,便与他商议能否每天向站里报一下水文记录。“不就是记一下雨量吗,”老姚满口答应。
第一时间把数据报出去
从此,老姚从没有离开过山顶上的那间老屋。每天,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量筒里的雨量记录下来,再跑5里山路,到镇上打电话通报给气象部门。
由于这一带山区是我省台风期的暴雨中心,每逢台风刮来,这里的雨量总要比山下多出两倍以上。台风来时,老姚的通报频率就会增加到每一小时一报。风雨越大,工作量就越大,难度也越大。经常夜里雨大得根本看不见量筒上的刻度,老姚就和老伴一起把量筒内的雨水装回家,测量精准,然后,老姚冒着急风骤雨跑下山去。“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报出去!大家都在等着这个数据组织抗台呢!”在倾盆大雨中一路飞奔的老姚,牢牢记住的只有这句话。
每次误差不超过0.1毫米
眼下,老姚家里也装上了电话,他再也不需要每天急匆匆地奔下山了。而一台台的自动化观测设备也进驻山区,建起了网络化的测报系统。看来,老姚的工作该越来越轻松了。
不过,老姚可不这么认为:“人工测报与自动测报还是需要相互结合的,机器也会有不准的时候啊。”老姚依旧没闲着。
在老姚家里,有一大叠用塑料袋精心包裹的奖状,那是五十年间,各级水文系统给老姚颁发的优秀水文代办员的荣誉。“50年里,每次台风都没漏报,每次雨量误差不超过0.1毫米……”老姚平淡地诉说着50年的业绩。
哦,差点忘了,老姚这份工作的收入:过去平均每个月9元钱,包含一元钱的电池费;现在,平均每个月是145元。
张伟星 雷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