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老寿星,是在一个凉意袭人的早晨。上了年纪的老人,这样的季节,一般应是躲在被窝里的,103岁的江锡贞,却在兴致勃勃地搓麻将。跟她搭档的,同样是八九十岁的耄耋老人。
“和了,又和了。”时常能听到老寿星惊喜的叫声。
照顾她的阿姨介绍,老寿星的脑子可好使了,运筹帷幄,一般人赢不了她。
搓麻将正是她独到的养生之道。老人的儿子们介绍,早在四五十年前,母亲就学会了打麻将,但从来不赌钱。上了年纪后,更喜欢摸摸牌。因为如此,至今仍保持良好的记忆力。
她的记忆力实在惊人,尤其对数字特别敏感。住进敬老院8年,她依然清晰地记得邻居们的名字、生肖,连几十年前老街坊的陈年旧事也记忆犹新。更为称奇的是,老人膝下五代同堂,全家44个人,每个成员的姓名、年龄、生肖、生日了如指掌,脱口而出。
惊人的记忆,得益于老寿星活到老、动到老的养生原则。
老寿星是土生土长的老杭州,大家闺秀,在保姆的精心照料下长大。出嫁后,公公是清朝末代举人,丈夫是账房先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家道一落千丈。江锡贞结束了“大户人家阔太太”的生活。她没有半丝怨言,重拾她的爱好——女红。以前是别人服侍她,转眼成了她服侍别人。她靠做点针线活养家糊口。
这是江锡贞最大的兴趣爱好,一辈子都是。即使到了现在,她还是事必躬亲,缝缝补补,外套穿旧了,她就亲自动手裁剪,眨眼工夫改成了贴身小棉袄。跟她住同房间的老人,也经常得到她帮忙,缝补衣服鞋帽。
缝缝补补,动手又动脑,心灵手巧,一生受益。同时,对保护视力也有好处。现在,老人还能穿针引线,一戳一个准。这也是老人引以为豪的事。
江锡贞的长寿,除搓麻将、做缝纫动手动脑锻炼以外,还与她开朗的心情、平和的心态有关。
她的大儿媳妇说:“几十年前,做梦都想不到婆婆会这么长寿。”原来,老人年轻时体弱多病。五十几岁患上严重的肺病,肺上出现窟窿,常常咯血,严重时一次咯一小脸盆;还有严重的胃病,四处讨胎盘调理。
疾病缠身,又是家境窘迫,但老太太从不自怨自艾,她珍爱生命。吃不上营养品,就注重食补。老人有个很好的习惯,不挑食,什么都吃。她说:“什么都吃就是最好的食补。”也有偏爱的,比如鱼类,尤其是鱼头。科学研究证实,鱼类对老年人的记忆力帮助最大。
老人的长寿,也与她生活的环境有关。
这是个和睦、团结的大家庭。老人用不着为晚辈们操心。相反地,他们个个十分孝顺。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经年过七旬,每个星期都要挤公交车来探望老母亲;十个孙子孙女,逢年过节,少不了来问候。最值得老寿星骄傲的是——1949年老伴过世后,一大家子再也没有缺少过一个成员。
老人的长寿,还与遗传有关。老寿星的母亲,享年88岁。“那时的88岁,比现在的百岁寿星还稀奇呢!”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