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情感
3  4  
PDF 版
· 那年那月那端午
· 父亲 咸菜 端午节
· 儿时的蚊香
· 大明宣德炉
· “乌镇惨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5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那年那月那端午
李 泉
  儿时不知道算节气,只知道一天天地盼着有什么节到来,童心里满溢着兴奋,连同嘴巴里咕咕的口水一起被强咽回肚子里,盘算着这一个节能吃到什么好东西。

  端午节总是在三夏大忙之前到来,妇女们忙着浸米泡枣摘粽叶的同时,还要去麦田里守望即将收割的麦子。因为某块地里的麦杆是老早就选好了的,粗细均匀且白里透着黄亮,那正是结帽编篮子的上好材料,更重要的是端午节还能扎上几个麦杆娃娃。

  渭北流传的端午香包,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手工和特色。多数香包是用布料做的,里面包上雄黄香药之类的,小孩子戴在身上可以防止蚊虫叮咬。家里有新婚的女儿,娘家在第一年里要送“娃娃”,即用布料做成小娃娃的样子,在端午节里送到出嫁的女儿家,以示送子送福,人丁兴旺。每年的端午,母亲总是最忙的人,常常被人请去给嫁出去的女儿做“娃娃”。母亲打当姑娘时就做得一手好香包,做工的精细是远近有名的。母亲的香包做得极秀气,从十二生肖到四季花卉,以及大小的娃娃,无不逼真可爱,憨态可掬。每到过了清明,母亲便开始把柜子里平时积攒下来的各色碎布头拿出来一一整理好。布头大都是绸缎之类的料子,这都是出嫁女或老人做寿衣的小脚料,色彩极鲜艳。整理的同时,母亲已经在心中盘算好了每种布头的用途,精打细算的结果是端午节我们身上挂上了让全村女人和孩子羡慕不已的香包。也不乏有要好的前来讨要,母亲总是笑吟吟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香包相送,于是雄黄与香药的气息就在炎炎夏日里的村头巷尾弥漫开来。

  粽子在大西北是很少见的,但端午节却是少不了。在那种饥荒的年月,谁家能有一小袋大米之类的细粮,那这个幸福的端午可真是能够让人回味很久的。记得小时候柜盖上总放置着好几个大瓶子,里面装着一些米粒。我只知道那时候四叔在外地的食堂工作,他是母亲带大的,和母亲特别亲,参加工作后常回来看母亲。每次四叔回来一趟,那些瓶子里的大米就能多一些。于是到了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当然,那粽子也不会是纯大米的,里面得加一些红豆绿豆之类的,那都是自家地里种的。大红枣也是后院那棵大枣树上结的,母亲总是在它们红了以后守护着,防止被贪嘴的鸟儿啄了去。母亲会在端午的头天晚上浸好所有备用的东西,然后在灯下做香包。夜半醒来,母亲的身影在昏黄的煤油灯下长长地投影在墙壁上,我的梦里便挂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朵儿,好香啊……

  岁月如流水,无数个端午在成长中已经淡漠,而那年那月的端午节,一直深深地存封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肯离去。又逢端午节,闭目暇想间,不由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空气中又有了那时的香气……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