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人物
3  4  
PDF 版
· 乐将余辉映“朝阳”
· 钟情李渔四十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5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钟情李渔四十年
  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和小说家,祖籍在浙江兰溪。作为同乡的兰溪人赵文卿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研究李渔。他认为李渔除了在戏曲和小说上有很深的造诣外,在园林、音乐、书法等20多个方面的才能都很出众,堪称全世界文艺多面手之最。

  今年3月,75岁的赵文卿5万字的书稿《全世界文艺多面手之最——李渔》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稿花费了赵文卿5年的时间,这5年里,年逾古稀的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

  四十年前结缘李渔

  赵文卿关注李渔可以追述到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家住兰溪的赵文卿因为工作的原因到杭州编写教材,晚上不办公时,赵文卿就到图书馆看书,一次他看到一本关于李渔的书,发现李渔也是兰溪人,就开始关注起李渔来。“从那时起,我就感觉到我和李渔将结下一辈子的缘。”赵文卿说。

  的确,从那时起赵文卿关于李渔研究的文章就常见诸报端,自1979年起,他先后在《浙江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李研”文章60多篇,撰写和主编《李渔研究麒麟集》、《笠翁秘书》、《李渔研究》3本书出版,共计70多万字。

  建议筹建芥子园

  兰溪的芥子园面对兰江,依山傍水,去过那里的人都会被芥子园清新的风格、优雅的环境所吸引,作家叶文玲曾对其作出“独矜清高的格局有一份书院式的宁静”的赞美。这个园林正是在赵文卿的建议下建成的。

  1986年,在一次会议上,赵文卿提了一条建议,在兰溪建一个李渔故里芥子园。他说,南京将复建芥子园,以纪念李渔;兰溪是李渔的故乡,更应该有一个纪念李渔的场馆设施。这条建议得到了市委领导的重视,市政府决定立即开展芥子园筹建工作。

  当时正在兰溪文联工作的赵文卿已年近六旬,但他还是积极参加了芥子园的筹建工作,他与芥子园筹建处的同志一起,从定点、设计到组织施工,环环紧抓。特别是工程开工后,他经常盯在工地上,使工程进展得很顺利。芥子园的建筑体现了李渔生前的年代,即明末清初的建筑特点,园内曲径通幽、小桥流水,让人以为这是李渔生前所建。芥子园作为李渔故里兰溪的一大著名景点,丰富了兰溪人民的文化生活。

  发现李渔是位文艺多面手

  退休后,赵文卿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李渔研究。尽管70多岁的赵文卿身体并不是很好,但他从没有放弃过李渔研究,研究李渔几乎成了他退休后生活的全部乐趣。“工作是自己做的,这没有什么退不退,对我来说退休是第二次参加工作。”

  退休后,赵文卿在翻阅了众多关于李渔的文献后发现,除了人们熟悉的戏剧方面的才能外,李渔对美术也很有研究。“芥子园画谱”是学画人都爱用的一本书,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是李渔让他的女婿编写的,画谱中的画很多都出自李渔之手。渐渐地,赵文卿还发现了李渔在园林、音乐、书法等20多个方面的出众才能,于是决定着手写《全世界文艺多面手之最——李渔》。这本书稿从全世界文艺多面手之广的角度,对全世界文艺名家进行比较评论。因为在全世界文艺名家范围内筛选,他要将李渔与上万名文艺家进行比较,赵文卿几乎每天在图书馆里查看资料,比上班的儿子还要忙,连他8岁的孙子都说:“爷爷,你都退休了,还要每天上班啊?”

  现在书写完了,可赵文卿并不轻松:“我这本书稿只有5万字,出书字数太少,我现在希望有杂志社能刊登我的文章,我不为别的,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李渔,了解李渔的成就。”赵文卿一脸严肃地说:“同时我也希望有人能反驳我的观点,找到新的全世界文艺多面手之最。这样也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上的那些文艺家。”

  本报记者 尤 琪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