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堆满了“整齐”的破烂
在采访吕老师之前,一位曾采访过她的同仁告诉笔者,吕老师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但她特别喜爱孩子,10年前曾采访过她,那时吕老师正为新昌的一些孩子捐款,用的是捡破烂积攒下来的钱。
拨通吕老师家的电话,电话那头吕老师笑着说:“我真没什么好采访的,平平常常的生活,如果你愿意,来坐坐就可以了。”
吕老师名叫吕林娟,是绍兴塔山小学的退休教师。吕老师家坐落在稽山中学校园后一条绿树成荫的小弄里。得知笔者要来,吕老师早早等在弄口,她微笑着,缕缕白发在春风中飘舞,身板相当硬朗,感觉不出这是一个86岁的老人。
踏进三楼的房门,呈现在笔者眼前的一幕让人吃惊!只见不大的房子内堆放着各色各样的杂物,有连成串的矿泉水瓶,有挂着“不能丢”字样的红领巾,还有用布条做成的“敲背棰”。“不要笑,这些东西都是我捡来的,连我身上的衣服也是捡的,你看,不是很合身吗?”吕老师说话间大声笑着。看得出,她对自己“化废旧为神奇”的手艺颇为“得意”。
节俭不是因为“愁吃少喝”
一年只用2度水、10度电……在绍兴,要想再找出像吕老师这样俭朴的人已很难。吕老师还有更多的节俭之举,让人“叹为观止”:
她会将别人丢弃的年糕、红枣等食品捡回家,挑选出好的自己吃。笔者在她家看到,她将年糕切成块晒干,将红枣浸酒装成罐。她说,儿子、女儿看到这些食品会扔出去,所以,为了不让子女看见,她把食物藏了起来。
吕老师并不是一个愁吃喝的人,每次子女送来好菜,她自己不吃,反而送给周围的一些贫困老人。而她积存的一些废旧品,原先卖钱捐给孩子,现在她则免费送给两个收破烂的安徽人。她说:“现在的一些老年人和外地人生活真当苦,我只想帮助他们。”当听说一些老人遇到子女不孝顺的事,她会发出感慨,并及时上门去看望。
废旧物中琢磨出新道道
谁也无法想像,一个经常吃冷饭和弃食的老人到86岁还腿脚灵便,思维清晰,这是不是真的应验了古人的一句话:勤俭能使人长寿。吕老师说,自己出生在新昌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到老一直过着最俭朴的生活。她说,保持身心健康有两大“秘诀”:多动手,多动脑,不让自己懒下来。
吕老师每天很早就起床,然后就到市区各个角落去捡破烂。她说,这样做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不让自己空下来。捡回废旧物品后,她会分门别类地处理,很多废旧物就是在她手上“化腐朽为神奇”的。比如,她手头上正在做的“敲背棰”,是用废木条和废布条制作而成,目前家里已经有了四五十个,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做着,制作好后,她会当礼物上门送给一些老年朋友,老人用了都说好。
如何将众多的废旧物制作成精美的礼品,这就需要开动脑筋。吕老师说,“这是让我最花脑子的事情,也让我每天有事情做,而做好了,又感觉很有成就感。”吕老师还说,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许就是她能长久保持心情愉快的“良性循环机制”。
好婆婆带出了好媳妇
吕老师的婆婆是和她的丈夫同一年过世的,那一年她特别伤感。婆婆也是新昌人,长年住在她家,直至婆婆离去。吕老师说,她对婆婆好,自己的儿媳妇也对她特别好,有时自己的一些爱心行动还是受了儿媳的影响。
有一次儿媳妇因工作走访了市福利院的孤儿,回家就把福利院孩子们的事讲给她听,她听了很感动,第二天就带着礼物去福利院看望孩子。
吕老师说了这么两件事,也是一直来让她感动的事。儿媳对吕老师捡破烂的“习惯”很尊重。有一次,她正捡着一些从自行车上掉下的废旧钢珠,正好看见儿媳妇从学校大门出来,作为高校教师,儿媳见到她没有回避,而是弯腰帮她捡了起来。
还有一次,吕老师有事要回新昌娘家一躺,当时她的婆婆还在世,儿媳妇得知后,二话没说就把婆婆的婆婆接到自己家里去照顾。几天后,当吕老师从新昌回来,儿媳对吕老师说:“妈,不急,让我再照顾奶奶一段时间吧。”
继续帮助那些贫困孩子
每次问吕老师助学的事,她总是摇摇头说“帮助的人不多不多”。在吕老师家,笔者看到这样一块刻着松鹤图的匾,是吕老师学生送来的。吕老师说,那是50年代她在新昌教书,大多数人常常吃不饱饭,她常给这位学生送去米等食物。很多年以后,这位已50多岁的学生依然记着吕老师的好,他只要到绍兴来玩,就一定要带着老伴找到吕老师,拉几句家常。
近10年来,吕老师资助他人的事迹说不完,被她接济过的贫困孩子有不少。她至今仍资助着3个孩子。吕老师还给笔者说了一件事,不久前她去市福利院给孩子们送茶叶蛋,当她将鸡蛋塞给一个孩子时,这个孩子自己舍不得吃,而是将茶叶蛋给了一个刚刚动过手术的孩子吃了。吕老师说,这孩子很懂事,她就想帮助这样懂事的苦孩子。“我虽然已80多岁了,但我一直想再找一些需要我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