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浙江中部的兰溪有一家规模宏大、闻名遐迩的百年老店——祝裕隆布店,它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历经朝代变革、天灾人祸,绵延七代人,繁荣近两百年,成为当年金、衢、严三府规模最大的布店。它的长盛靠的就是当时的徽商“经手”(相当于今天的“职业经理人”)。如今知道祝裕隆布店辉煌往事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在当年的“经手”一个个离去时,我们寻访到了——
子承父业成“经手”
今年82岁的方念裕老人,退休前是政协兰溪市委员。年轻时子承父业,为兰溪县恒大有布号经理,后来成为当年金、衢、严三府规模最大的布店祝裕隆的末代经理人,祖籍安徽。
当年方念裕的祖父把他们一家人从安徽歙县迁到兰溪,为当地的店铺“打工”。而他的父亲方泽春,则为当时三阳布号第三代“经手”,后来同他人合伙创办了恒大有京广货号。
现在,老人和老伴住在兰溪一座老旧的居民楼里,一套简陋的一居室,几件仿佛经历了几代人的旧家具。见到我,两位老人高兴极了,忙招呼我进屋,端出茶水瓜子。
老人告诉我,公私合营后,祝裕隆布店就渐渐消失了。在多年的经理人生涯中,方念裕老人亲身感受了当地商业文化的厚重,对于许多历史资料的散落,深感痛心。
1988年5月,63岁的方念裕执笔主编了《兰溪市商业志》,成为兰溪以至金华各县市有史以来第一部商业专业志书。这本厚厚的志书,详细地记载着兰溪的商业历史,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为现在考察兰溪当地商业文化不可多得的一本著作。
去年,老人又根据自己的亲历、亲见、亲为编著了一本《浙江兰溪徽商人文志》。他说:“明清时期徽商商业活动遍及全国,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昔日旅浙之徽商,今日已融入浙商一脉。”老人的回忆将成为后人的财富。
祝裕隆的长盛之谜
关于祝裕隆布店的点点滴滴,全是靠方念裕老人的保护商业历史的意识和责任感。
祝裕隆布店,从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开始,虽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却能历经朝代变革、天灾人祸,直到1956年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盛时资金达百万银两,绵延七代人,繁荣近两百年。
布店创始人是海宁人祝丹山。他本是一个从地主家逃出来的家奴,也无甚学问,却把这家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其后代更是将其延续两百年,祝氏家族究竟靠的是什么呢?
原来在当时的兰溪,徽商聚集。徽商吃苦耐劳,又多具商业智慧,讲究职业道德,所以深受店家信任,故而在兰溪,聘请徽籍“经手”(相当于今天的“职业经理人”)蔚然成风。
祝丹山靠的就是“经手”。
当年祝丹山成立祝裕隆布行,就深感凭一己之力,很难成功经营,于是立下两条规约:
其一,祝氏八房(是时祝氏子孙已繁衍为八房)各派出一名代表,组成一个团队,推举一位店主。只有店主参与店内经营,其他各房仅分得利润。而且,除年终由店主听取“经手”的经营状况报告,决定“经手”的去留外,平时一切经营权、人事任免权、奖惩权等等,均由“经手”行使,祝氏家族一概不加干涉;
其二,祝氏店主亲属一律不得在店内任职,包括在店内当学徒或一般员工。在城区的祝氏家庭成员不得在店中赊欠贷款、暂借银两,或拿取店中一丝半缕;在乡区的祝氏家庭成员因事来城,只允许在店中一宿二餐,不得多作滞留。
这些条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两权分离”制度,据考证比西方至少要早一百年。在两百多年里,祝裕隆的历代接班人莫不视之为真理,严守谨遵。
正是在徽籍“经手”的帮助下,祝裕隆才能长盛不衰。特别是徽籍“经手”注重品牌打造,同时又在战乱年代购置房屋地产作为储备,这样才有了祝裕隆的两百年。
透过历史的尘烟,方念裕感受着先辈的经营智慧和胸怀,他感觉到这些历史和智慧的价值,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留存着当时的这些资料,历经困难,留存至今。
据说在祝氏家族后代中,也有一些在经营小本生意,但能继承、超越他们先辈祖业的,已经寥寥。在而今的兰溪城中,70岁以下的人,知道祝裕隆布店辉煌往事的,已经越来越少。
有一个谜至今未解
在兰溪西门城楼,往北是中山路,往南是解放路。旧时这里被称为南门大街,方念裕老人从小生活在这一带,他在《浙江兰溪徽商人文志》中描述此地:
进入南隅十坊有太平墙状如城门,墙脚为红石砌成称太平门用来消防防火。……时城中尚有马房,偶尔马夫跑马过市,路人侧目。乡妇及老者,进城多用皮笼抬杠。街上行人肩挑箩担及推羊角独轮车,还有背袋头的苦力,店中朝奉倚柜台面街而立……
任祝裕隆经理人的时候,方念裕常常感叹这样一个奇迹。他住在祝裕隆店铺的账房里,这间屋子冬暖夏凉,甚是惬意。店铺庭院里有一些窄窄的水道,里面常常会有漂亮的小鱼游来游去。
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往常经常看到的小鱼不见了,跑到哪里去了呢?当时他也并未在意,可过了几天,小鱼儿又出现在水道中了,还是以前那几条,还是那样活泼自在地游着。
莫非,这水道通向它处?方念裕来了兴趣,顺着水道细细察看——原来这水道竟然通向屋底,这屋子底部,很有可能盘踞着一条复杂缜密的暗道。
难怪这屋子冬暖夏凉,方念裕心想。
他又想起似曾听说过,在他老家安徽那一带,许多房子都是这么一个建法。他想起祝裕隆布店一直以来都是聘请徽籍“经手”。看来这房子就是这些“经手”留下的杰作。
老人说:“祝裕隆布店现在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旧址也已经面目全非。不过,当时那幢房子的地基似乎还保存了下来,我一直挺想弄懂那水道的奥妙,你能不能通过报纸呼吁一下,看是否有建筑专家愿意来研究研究呢?这也算是对那段历史的一个交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