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头陈地处萧绍平原,河道纵横、绿树成荫,依稀还能感到这里曾经的鱼米之乡影子。
而现实中的湖头陈,早已失去以前的恬淡、乡土气息。这里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工业园区,房子挨着房子,人流挨着人流。这个有着4000人口的社区,又涌进了6000多名外来务工者。清澈的河水不见了,洁净的空气消失了……
能够印证湖头陈曾经的清澈、洁净,是这个社区出现过两位百岁寿星:2005年底,王美云以101岁高寿仙逝;而笔者走访的这位人瑞李雪花,已经102岁。这位老寿星的母亲,也活到了90多岁。
闭着眼剪螺蛳
李雪花是土生土长的湖头陈人,独生女儿,穷出身,前半辈子住的是草棚,喝的是稀饭。
李雪花做了一辈子小生意。丈夫起早摸黑地摸螺蛳、捉鱼,李雪花就挑到市场上去卖。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现在,这副担子已经传承到孙子们的肩上。
久而久之,李雪花成了“剪螺蛳能手”。60多岁后,她不再到市场上买卖,而是留在家里,帮着剪螺蛳。到八十几岁时,患了白内障,视力不佳,有时,老太太干脆闭着眼睛剪螺蛳,但从来都没伤到过手。
“剪螺蛳生涯”一直坚持到100岁。100岁时,还创造过一天剪100斤螺蛳的纪录。“一天剪100斤螺蛳,我们都比不上。”孙媳妇说。
后来,改用机器剪螺蛳,老寿星这才歇手。
做生意活脑子
老寿星的晚辈说:“做生意,免不了跟各色人打交道、动脑子,使老人一辈子思路清晰、精力旺盛。”
笔者问:“10斤螺蛳,每斤两元,总共多少钱?”
老寿星脱口而出:“20块。”又补充一句,“两块钱一斤,你卖贵了。”她对行情一清二楚。
不光是算账,跟任何人聊天,她都对答如流,反应敏捷。前两年,她还一个人上街走走,管管“闲事”。她的记性也好。子孙晚辈三十多人,任何一位的生日、年纪,脑子里都有一本明细账,甚至能记得出生时的时辰。
糖罐子不离手
粗茶淡饭,这是老寿星一辈子的饮食习惯。她从不吃补品,零食也只吃饼干。只有一样东西百吃不厌——白糖。
她吃白糖的速度十分惊人。逢年过节,孩子们大包大包地送白糖,简直能堆成一座小山。几个月后,这座“小山”不见了。儿子说:“最保守的估计,一年最少也要吃掉100斤白糖。”
早上,老寿星爱吃泡饭。放上两勺白糖。甚至白糖比米饭还多。甜得发腻,她吃得津津有味。中午与晚上,饭桌上也少不了糖罐。吃了饭,吃了菜,老太太又习惯性地把筷子伸进糖罐,咂咂嘴……这还不算稀奇。冬春季节,白天睡上一大觉,一醒来,就摸索着找糖罐。
更惊奇的是:这个视糖为命的老寿星,血糖正常。
“年轻时别拼命”
老寿星没有器质性疾病,只有肩周炎让她痛苦不堪。这一疾病纠缠她二三十年了。发作时,坐立不安,七八个孙子轮流给她捏肩、敲背。
这些都是年轻时落下的病根。老寿星说,剪螺蛳是力气活,时间长了,手臂肌肉就会僵硬;常常挑着五六十斤的担子,徒步上杭州。对此,老寿星很有感慨:“年轻时拼命,年老后要吃苦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