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后的1953年端午节前,一个星期天。12岁在学堂读书的我,和同村两个同姓同龄的同学在村边溪坑玩耍,涉水捉鱼虾。
小溪坑是我们小朋友的玩乐天堂,常年流淌着浅能见底的绿水。溪坑宽9米、长是6个自然村的边沿。坑边长满水草,幽静清洁、空气清新,没有现今的农药、化肥等污染。溪坑中段有个大山崖,底端四周环水。大山崖对面有一处沙州,长约5米、宽约3米。玩沙时我们发现,沙州表面凹凸不平,凸处肯定不是流水自然所致,便用手分开表层沙,里面竟然有锥圆形小蛋。有的小蛋已破裂,有的破壳外竟爬着幼小的甲鱼。小甲鱼悠然地爬出沙州,爬入溪坑水里。我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可高兴啦。
突然,一个小伙伴看见大山崖上有一只成年甲鱼(我们这里俗称团鱼)正朝我们这里虎视眈眈,听到我们大声讲话,便“扑通”一声扎进溪坑里,钻入崖底水洞中。原来,这只成年甲鱼正利用沙州日照沙温来孵化子女,她自己则爬在对面山崖上守护着。
这是我少年时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趣事,回想当年,我们这里野生甲鱼很多,最重的竞有30公斤,一两公斤重的经常可以看到。但现在,野生甲鱼已是很少能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