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春节期间,各地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茶话会。其实,茶话会这种简朴高雅的待客仪式在我国由来已久,只不过古时称之为“茶宴”。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每次大宴群臣,都要把他们灌醉。大臣韦曜酒量甚小,孙皓便密赐以茶当酒。而后,孙皓就以茶大宴群臣,开创了宫廷茶宴的先河。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茶话会”。
中唐以后,饮茶风日盛,于是出现了正式的“茶宴”。唐代大型茶宴以在浙江顾渚山举办的最为著名。那里所产的紫笋茶和阳羡茶均为贡品,色香味俱佳,每到春茶上市时,人们便邀请许多社会名流共同品尝和鉴定,由此形成一年一度的茶宴。到了宋代,茶宴更为流行。
名山寺院也经常举行茶宴,谈经论佛。这种寺院茶宴后来传入西藏,逐渐演变成喇嘛的大茶会,这种茶会举行长达数日,参加者可达上千人,其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明清以后,茶宴尤盛。大江南北,茶坊林立,三教九流,都喜欢举办茶宴茶会。茶宴多以名茶款待宾客,宾主们在茶宴上一边细啜慢品,一边赋诗作对,谈天说地,议论风生。唐宋时的“泛花邀客坐,代饮引清言”和“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等诗句,就是对当时“茶宴”的精彩描述。
由于茶宴程序繁琐,费时费工,后来逐渐有所淡化,但以“茶宴”集会品茶、议论风生、相互交流的遗风却流传了下来。时至今日,这种“茶话会”的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交际场合。
摘自《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