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得好,再来一个!”15日上午,金华市人民广场一侧,业余婺剧票友团的精彩演出,吸引了四五百名婺剧爱好者围观。票友王小宝说:“元旦那天,我们的‘观众’足足有1000人呢。”
王小宝也是金华市老年大学婺剧班的班主任。据他介绍,金华市业余婺剧票友团成员基本上都是老年大学培养出来的学员,自1986年老年大学成立以来,票友团每周日上午在广场的演出就从未间断过。
婺剧,解放前统称为“金华戏”,自上世纪50年代才改称婺剧,其唱腔粗犷、豪放,是金华、衢州、丽水一带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之一。其代表曲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等。20年来,金华市老年大学婺剧班的开设,不断地吸引着中老年人前来学习。现年41岁的徐秀玲是婺剧班在读学员中最年轻的一位,此前她作为一名婺剧敲鼓手已经学了1年,现在她又想学习婺剧的唱腔了。徐秀玲是椒江人,结婚嫁到金华来,学得一口地道金华方言,为她学唱婺剧打下了一定基础。“我们村子里原先有个婺剧坐唱班,他们排练时,我看着看着也就想学了。”徐秀玲说。
一直以来,金华人之间就流行一句口头禅:“锣鼓一响,脚底发痒。”足可见当地民众对婺剧的喜爱。如今,为了使这一地方剧种能够永葆青春,一些地方艺校也开始培养婺剧人才,并由此导致了民间草台班子的兴盛,据说目前光是金华地区这样的班子就有五六十个。春节前后,民间都盛行邀请婺剧班子前来演上几天几夜的大戏,有时甚至会出现连演1个多月的盛况。有了一定基础,老年大学婺剧班的学员也会去参加乡村演出,“只要有人来请,我们就去。几年下来,几乎跑遍了金华的山山村村。”婺剧班另一名学员郭根仙说。
郭根仙现年50岁,来老年大学婺剧班学习已有5个年头。她说:“我从小喜欢唱歌,后来看到人民广场的婺剧演出,就彻底爱上了婺剧。来老年大学学习那年,我才46岁,是当时班里最年轻的学员。”郭根仙对婺剧的入迷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有时她明明在厨房炒菜烧饭,可听到客厅里老伴拉的胡琴一响,她就忍不住扔下锅铲跑过去哼上几句。“有时学新戏,我的脑子里就会不断回响着新段子的旋律,停也停不下来,就像录音机回放似的。”郭根仙说,“我学婺剧,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心’——嘴一张,戏一唱,一切烦恼抛到脑后。”
而在某种程度上,当地群众对婺剧的痴迷,也激发了婺剧班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演出服装自己做,戏班乐器自己买,他们说:“我们迷婺剧,图的就是高兴!”
本报记者 沈爱群
实习生 潘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