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仓基新村,88岁的何坤才老人大名鼎鼎,因为他有一颗助人为乐的恒心。
老人是上世纪50年代的劳模,退休前曾多次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工作者。退休后,他应邀担任街道的老龄委主任,一干就是15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地为人民办事,不图回报”,就是他的真实写照。1997年他从老龄委退下来后,虽然年纪大了,但总是闲不住,力所能及地为邻居做点事情。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天,何坤才和几位老同事相约到宝石山上的金鼓洞庆贺,一位同事登山顶时,不小心滑倒在岩石上,摔折了脚骨。“这么长一段路没有台阶,老人怎么上来?”为了方便爬山锻炼的老人,过了几天,他就带着工具,在这块老同事滑倒的岩石上凿了起来。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整整6年时间,他硬是用普通的铁锤“丁丁当当”凿出了近200级石阶,一条长约200米的山路从此变成上山的通途。邻居们都赞叹:“他这样的恒心,没几个人能做到啊!”
1999年家里房子拆迁,他看到有很多弃置的油漆罐子,觉得扔掉可惜,就拣了回来,琢磨着可以做出一只只小畚箕。“开始的时候先在硬纸板上画个大概的样子,摆到罐子上,画条线,再沿着线剪。”老何说。如今,老人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具:一张特制的木条凳,在凳子的一边钉着铁皮,一边有一个呈长方形的镂空凹槽,一块铁条插在凹槽里。这样既平整又不会伤到手。
到后来做得越来越多,老何就花钱从废品收购站里买来油漆罐子,每个要五六角钱。“罐子我都是一个个挑来的,要方的那种,圆筒的不行,而且还要干净。”到现在为止,老何已经做了上千只畚箕,每年的3月5日、7月1日和重阳节,老何都会在社区的雷锋像前摆上一块牌子:“废物利用制成品,三代平安赠送人,兄弟姐妹快来领,老汉志愿服务人”,把自己做的畚箕一只只送给社区居民。而今,他制作的畚箕在仓基社区小有名气,社区里95%的居民都拥有了这个特殊的工具。
通讯员 洪文玲
本报记者 沈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