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日报驻浙江记者站站长石在同志,年逾古稀,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有多年。但是他仍然奔波思考,“舞文弄墨”,继前些年出版散文集《钱江南北》、《恋恋西湖水》、《寻诗觅梦到江南》之后,又于2005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烟雨朦胧》,书中收集了他近几年游历山川和感时怀友所写的数十篇散文。
石在同志经受过多方面的磨练,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因而对人、对事乃至对自然界都有明智的感悟。这在《烟雨朦胧》中有明显的表露。尤其是细读那些看似轻松、随意,实则深沉、厚重的游山玩水的散文,可以品味作者的审美情趣——“感悟自然魂”(作者语)。
你去过诸暨五泄吗?《烟雨朦胧》的作者是这样描写和感受五泄的:“我实在舍不得五泄那种‘一曲飞珠二万斛’的气派,终于又坐在东龙潭之畔,对着飞瀑流水出神了。我蓦然醒悟到刚才仅从形体上去鉴赏它是何等浅陋。它实在是最真实、最奔放不过了!于是,我又一次想到郁达夫。……他一直怀着救世的衷肠和忧患的意识,在创作中开拓了以感情宣泄为特征的现代抒情小说、散文。他在生命旅途中,尽管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也终同这流水瀑布一样,按照认定的方向,朝着大海奔去。”
你游过富春江严子陵钓台,或许忽略了对岸鲜为人知的“白云源”。可是,《烟雨朦胧》的作者注意到了,并且走进“白云”深处,随着溪流逶迤,择石踏步前进,生发出独到、精辟的感受:“且看小溪源的石头,何等嶙峋多姿。有巍峨如小山矗立者,有垒叠如假山峥嵘者,有大小一行整齐列队如天兵布阵者,有铺展平坦如山家晒簟者,有巨细相间其形如蟹如龟者,更有洒落碧潭粒粒如珠玑者。它们因与山泉在千年万年的耳鬓厮磨中,消融得光洁如镜,惹人极想停歇下来,同它们也相倚相叙,听泉品绿,一同尽享大地之精华与灵气。”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烟雨朦胧》作者被草原特有的景色迷住了,望着“天上的白云轻盈地飘拂着,原上的牲灵悠悠地咀嚼着”,倾吐出这样的感言:“我确乎吮吸到草原富有的芳菲和清新;享用到这里特有的悠闲、自由和恬静;领略到那种蓬勃的生机和天趣,不觉神痴心醉,分明觅寻到一种圣洁和永恒。”
自然界果真有魂有魄吗?没有,自是人们的一种感受、感悟。也可以这样说,自然魂乃是以自然界的山、水、石、洞等为载体,展现出某种可以意会的意境、神韵、气势和灵气,可以给人以摩挲,以涤荡,以清纯,以高洁,以爱抚,以激励,以自信。作者晚年更加钟情山水,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烟雨朦胧》中的不少篇章,透露出作者的激情、真诚、悟性、素养与责任,具有一种启迪和感人的力量。由此联想到明末清初学者、诗人顾炎武的诗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