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2岁的杭州长运集团公司退休职工沈贵荣怎么也没想到,最近他在所住社区的“威望”比以前更加高了,原因是:他是社区“公德评判团”的成员,专门为解决邻里间的复杂纠纷提供服务。
“本来对立情绪严重的两户邻居,最终能握手言和。往往这时,我和老伙伴们最为高兴。”沈贵荣说。
如今在杭州市拱墅区,各社区都活跃着一支由8—14名老人组成的“公德评判团”。一旦邻里间纠纷多了、闹大了,社区调解不管用时,便将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请出马,往往都能花干戈为玉帛。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本来就没有解不开的结。自2004年10月成立以来,我们起用‘公德评判团’,解决了7起疑难纠纷。如今,社区邻居间都能相处和睦。”仓基社区党委副书记孙国强表示。
去年4月,该社区有家6楼住户因忘记关水龙头,致使5楼住户家里“水漫金山”,刚装修的新房损失惨重。一时间,双方关系紧张,到了快要诉诸法院的地步。“5楼要求赔偿1万多元,双方情绪都比较激动,一般群众根本劝阻不了。”社区主任说,在这种情况下,社区起用了“公德评判团”,找来当事双方讲道理、谈公德。一直从晚上7点调解到10点,评判团凭借自己的威信,指出双方各自对在哪里、错在哪里,考虑到6楼住户经济困难的实际,最终向5楼赔偿了1000元并当场赔礼道歉。“其实赔钱也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是想提醒楼上住户,下次再也不要发生类似事情了。”5楼住户说。
“公德评判,靠的是群众的舆论、道德的约束力。‘公德评判团’由社区内有威望的老人组成,大家彼此之间知根知底,因此评判起来十分到位,纠纷双方都容易接受。”拱墅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走民间道路解决社区邻里间的矛盾,避免矛盾上升到司法程序,正是成立‘公德评判团’的初衷所在。” 本报记者 沈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