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元旦前夕,吴越之声国乐团在浙江音乐厅举行了首场新年音乐会。这台以传统民乐为主打的表演,让全场观众如品甘醇,回味无穷,感受到传统民乐的纯正优雅。音乐会上还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乐团与一家房产公司正式“联姻”,为乐团日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吴越之声国乐团是纯民间性质的艺术团体。乐团秉承扎根吴越大地、奏响吴越之声的宗旨,自愿聚集起一批热爱民乐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乐团创始人孙以诚是位资深的胡琴演奏家,也是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曾于2003年在深圳创办了当地第一支大型民乐队而闻名国内民乐界。他在杭州等待了多年,一直想建一个民间性质的民乐团。他的想法与扬琴演奏家洪锦荣不谋而合,于是联系了社会上一些热心民乐的人士,于2004年春天创立了吴越之声国乐团。
乐团为自己确定了较高的艺术追求目标。他们认为,祖国的传统民乐博大精深,有许多传统曲目有待开发,乐团要在继承的同时赋予新的内容。乐队指挥洪锦荣创作改变了一些传统的优秀民乐作品,在配器上作了大胆的尝试。乐舞《春江随想》是在《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作了新的配器与删减,并以独舞的形式与乐队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他创作的弹乐合奏《逗鱼》,取材于传统的淳安睦剧,加以新的手法,表现了千岛湖鱼儿嬉戏逗乐的欢快情景,增强了乐曲的感染力。还有如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火把节》,唢呐独奏《黄土情》,都在原作品的基础上作了改编或移植,收到更好的演出效果。
这是一支年轻的乐队,队员却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5岁,最年长的73岁。通过严格的专业考试,能进来的都是有多年民乐演奏经验的爱好者,通过训练,业务水平大有进步。64岁的琵琶演奏员方金森有48年业余练习琵琶的经历,他认为采用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结合方式,提高了乐队的演奏水平。59岁的中胡演奏员王贵荣是看了乐团的演出后要求加入的,每次排练都全身心地投入。同许多人一样,他们都为能进入这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乐团感到高兴。
乐团也给这些热爱民乐的老人们带来了快乐。70岁的朱方远是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几十年来他操琴不辍,而且已通过了二胡的十级考核。退休后,他放弃可以赚钱的机会,来到乐团并乐此不疲。68岁的许玉叶原在甘肃从事航天工作,退休后来到杭州,喜欢音乐的她,在乐团任打击乐手。62岁的吕克勇曾对退休后的生活作了多种设计,最后他选择了乐团,表示要把后半生的精力投入到琵琶演奏中。正是有了这些热爱民乐、视民乐为生命的人,才赋予乐团旺盛的生命力,也使我们的传统民乐得以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谢芬芬
本报通讯员 王俊辉